是玩不起還是有陰謀?國外巨頭企業紛紛放棄電動汽車領域
圖片來源:Pexels
對于汽車行業,近日里最火的話題莫過于“蘋果放棄電動汽車項目轉投AI”,過不了多久,又傳出“奔馳也不玩了”的消息。接著西方各國像是說好了一樣,一個接一個跳出來放話。
一時間,消息漫天飛。至于真假,這倒是很容易查到。
德國:
政策內容:德國政府宣布從2023年12月17日起停止向電動汽車提供約4500歐元的補貼(即環保獎金)。此外,原本計劃在2024年提供的3000歐元補貼也可能取消。
美國:
政策內容:美國財政部宣布了一項新的電池采購規定,從2024年開始,電動汽車必須至少有50%的電池部件與材料在北美制造或組裝,才能獲得稅收抵免資格。此外,若電動汽車使用了由“受關注外國實體”(如中國、俄羅斯、伊朗等國注冊或國有部分達到25%門檻的企業)制造或組裝的電池組件,將失去最高7500美元的稅收抵免資格。
歐盟:
政策背景:歐盟最初計劃到2030年停售燃油汽車,但隨后該計劃被取消。此外,一些歐洲汽車制造商如奔馳和寶馬也調整了他們的電動汽車策略。
看起來,這似乎不是個假消息了。那問題就來了,汽車行業一直都是歐洲老牌強國的自留地,如今,為什么他們要做出這種“違背祖宗的決定“?
這問題看起來也不難,主流觀點無外乎兩個答案:
1、真打不過,不玩了。
2、有陰謀!是陷阱。
說這些老外打不過的,似乎有理由。
中國電動汽車:異軍突起
中國電動汽車市場在過去幾年里經歷了飛速的發展。從政策扶持到技術突破,再到基礎設施建設,中國可謂步步為營,逐漸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和市場體系。特別是在電池技術、智能駕駛等領域,中國車企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國際競爭力。
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競爭格局。國內企業如比亞迪、寧德時代等在電池領域具有全球競爭力,而蔚來、小鵬等造車新勢力也在市場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此外,傳統車企如吉利、長安等也在積極布局新能源汽車市場,推動了行業的快速發展?植赖氖,僅2023年一年,中國累計生產了新能源汽車944.3萬輛。要知道,全世界一起加起來的產量才不到1500萬輛。
外國電動汽車:老牌勁旅,但步伐放緩
與此同時,外國電動汽車市場雖然依然強大,但步伐卻似乎有些放緩。一些傳統汽車巨頭在電動汽車領域投入巨大,但面對中國等新興市場的崛起,他們的市場份額逐漸受到挑戰。尤其是近年來,中國電動汽車在性價比、續航里程、充電速度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使得外國品牌面臨不小的壓力。
中國優勢:性價比與政策支持
與外國相比,中國電動汽車的優勢在于性價比和政策支持。中國政府為了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購車補貼、免費停車等,為消費者提供了實實在在的優惠。此外,中國車企在成本控制方面也做得相當出色,使得電動汽車的售價更加親民。
與之對應的是:中國汽車市場雖然早已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之一。2023年汽車總產量也達到了3011.3萬輛,看著不少,增速也不慢,然而不知不覺間,新能源汽車產量已經占了總量的1/3,而且這個比率還在急速擴大。
國內情況如此,國外也差不太多。這種情況下,那些外國巨頭,怎么能不著急?
說是陷阱的,似乎也有點道理。
所謂瘦死駱駝比馬大,西方汽車工業積累數百年,掌握著數不盡的人才、技術、經驗,又怎是那么容易被打敗的?更何況,這次他們不是一個個敗下陣來,而是像撤軍一樣,一股腦放棄了陣地,這就不由得不多想想了。
從戰略角度來看,企業放棄一個看似前景廣闊的領域,確實可能出于多種考慮。其中,一種可能是為了轉移競爭對手的注意力,暗中積累力量,在未來某個時機重新進入市場并取得優勢。這種策略在商業競爭中并不罕見。所謂厚積薄發就是這個意思。
從另一方面說,電動汽車市場并非一片坦途。盡管該領域具有巨大的潛力,但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如技術瓶頸、基礎設施不足、消費者接受度等。西方企業在權衡利弊后,選擇放棄或暫緩電動汽車項目,也無可厚非。簡單地說,就是自己沒把握,讓中國企業先在前面“趟雷”。這事倒也是不少見,我們的“友好鄰居”日本,大好的電視產業就栽在等離子電視這張牌上。
歷史會不會重演,這話不好隨便說,且讓子彈飛一會兒!
2、站內公開發布的資訊、分析等內容允許以新聞性或資料性公共免費信息為使用目的的合理、善意引用,但需注明轉載來源及原文鏈接,同時請勿刪減、修改原文內容。如有內容合作,請與本站聯系。
3、部分轉載內容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info@bosidata.com),我們對原作者深表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