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稻市場分布及產區分析
水稻是國內第一大口糧作物,生產狀況直接關系到糧食安全。2012年全國水稻種植面積4.56億畝,總產量2.04億噸,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分別占糧食的 27%和35%。水稻是中國最主要的口糧消費作物,在所有口糧消費中占比60%左右,水稻口糧消費占水稻總消費量的85%。若按2011年人口基數 13.47億,年均增長0.5%測算,預計2020年將達到14.08億人,按目前人均消費140公斤水稻,總消費量將達到1.97億噸。此外,在釀酒、 制藥、調味品、飼料加工等領域對稻谷的工業需求也在增長。除產量外,對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沿海發達地區對高品質粳稻的需求增長較快,對高品質大米 的進口需求也在逐年增長。
水稻分為秈稻和粳稻兩大亞種,生物屬性和適種范圍差別較大,較難相互替代。水稻屬于禾本科稻屬,是一種極其古老的作物,我國人工種植歷史至少有7000 年,在長期進化和不同生態條件下的人工馴化下發生分化為秈稻、粳稻兩個亞種,而且兩個亞種的生物屬性和適應區域大不相同,因此除了少數臨界地區之外不能相 互替代,各自所占的比例相對穩定,秈稻和粳稻各占總面積的30%左右。
秈稻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區,優勢在于雜交優勢明顯,傳統意義上的雜交水稻基本都是秈稻,其雜交比例在75%左右,產量高,但米質一般;粳稻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區以及南方部分高海拔地區,優勢在于米質好、口感佳,但雜交優勢不明顯,比例僅占5%。
秈稻與粳稻特性對比
種類 | 區域 | 特性 | 優勢 |
秈稻 | 比較適宜生長在高溫、強光和多濕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在我國主要分布于華南熱帶和淮河以南的亞熱帶低地 | 籽粒強度小,耐壓性能差,加工時容易產生碎米,出米率較低,米粒淀粉粘性較弱,脹性較大,谷粒狹長,穎毛短稀,葉綠、色較淡,葉面多茸毛,耐肥性較弱,葉片彎長,株型較松散,并有耐濕、耐熱、耐強光、易落粒和對稻瘟病抵抗性較強等特征特性 | 雜交優勢明顯,增產潛力大,雜交化率75%左右 |
粳稻 | 比較適宜生長在氣候暖和的溫帶 熱帶高地,在我國主要分布于南部熱帶、亞熱帶的高地、華東太湖流域以及華北、西北、東北等溫度較低的地區 | 籽粒強度大,耐壓性能好,加工時不易產生碎米,出米率較高,米粒淀粉粘性較強,脹性較小,谷粒短圓,穎毛長密,葉綠、色較濃,葉面較光滑,耐肥性較強,葉片短直,株型緊湊,并有耐寒、耐弱光、不易落粒和對稻瘟病抵抗性較弱等特征特性 | 米質好,口感佳,雜交化率5% |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水稻種植區域化特征明顯,不同區域品種和產量都差異較大。博思數據發布的《2013-2018年中國種子市場現狀分析及投資前景研究報告》表明:我國水稻種植主要集中在東北平原、長江流域和東南沿海三大區域,分別占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 12%、64%和22%。東北平原水稻種植區域一般全年只種一季水稻,生長周期長,水肥條件好,單產水平高出全國10%,而且主要是高品質的粳稻品種;長 江流域種植面積最大,以秈稻為主,可以種植單季稻(中稻)或者雙季稻(早晚稻),北部區域有少量粳稻,平均單產比全國高出4%;東南沿海種植的基本都是秈 稻,可種植一到三季,由于生長周期較短,平均單產低于全國水平9%。中國水稻平均單產在440公斤/畝左右,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但近幾年增長緩慢,主要是 要在產品與品質中做出取舍,未來對高產優質兼顧的品種需求量極大。
中國三大水稻主產區概況
區域 | 范圍 | 面積(萬畝) | 平均單產(公斤/畝) | 氣候特征 |
東北平原區 | 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及黑龍江農墾 | 5625 | 484 | 全年≥10℃的有效積溫2000℃-3600℃,日照時數2400-3100小時,降雨量320-1000毫米。熱量條件可滿足一季作物生長。土壤肥沃,7、8月份降雨集中,溫度較高,晝夜溫差大,雨熱同季,是我國優質粳稻的主要產區。 |
長江流域區 | 云南、貴州、四川、重慶、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和河南南部 | 29301 | 458 | 內氣候四季分明,全年≥10℃的有效積溫4500℃-5800℃,日照時數1100-2500小時,降雨量1000-2000毫米;區內單季、雙季稻共存,秈、粳、糯稻品種均有種植。 |
東南沿海區 | 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 | 9883 | 402 | 光、溫、水資源豐富,年日照時數1300-2600小時,全年≥10℃的積溫5000℃-9300℃,降雨量1100-3000毫米,氣候條件滿足單季、雙季或三季稻作種植。 |
資料來源:博思數據整理
2、站內公開發布的資訊、分析等內容允許以新聞性或資料性公共免費信息為使用目的的合理、善意引用,但需注明轉載來源及原文鏈接,同時請勿刪減、修改原文內容。如有內容合作,請與本站聯系。
3、部分轉載內容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info@bosidata.com),我們對原作者深表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