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主要內容
行業解析
企業決策提供基礎依據。
全球視野
助力企業全球化戰略布局與決策
政策環境
緊跟時政,把握大局。
產業現狀
助力企業精準把握市場脈動。
技術動態
保持企業競爭優勢,創新驅動發展。
細分市場
發掘潛在商機,精準定位目標客戶。
競爭格局
知己知彼,制定有效的競爭策略。
典型企業
了解競爭對手、超越競爭對手。
產業鏈調查
上下游全產業鏈一網打盡,優化資源配置。
進出口跟蹤
把握國際市場動態,拓展國際業務。
前景趨勢
洞察未來,提前布局,搶占先機。
投資建議
合理配置資源,提高投資回報率。
服務客戶
導讀: 2015-2020年中國碳交易行業現狀分析及投資前景研究報告,中國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已在國內部分地區建立碳市場交易試點,在實現碳減排目標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從2011年開展碳交易試點。截至2014年6月29日,已啟動交易的試點省市累計總成交量約856萬噸二氧化碳,總成交額約3.38億元。我國已成為繼歐盟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碳交易市常
報告說明:
博思數據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碳交易行業現狀分析及投資前景研究報告》共十八章。首先介紹了碳排放交易的內涵、市場結構及國外碳交易市場的發展經驗;然后報告深入分析了中國碳交 易的發展現狀及市場機制,并詳細闡述了深圳、上海、北京、廣東、天津、湖北、重慶七大碳交易試點市場的發展;隨后,報告對碳交易市場做了市場主體分析、投 資風險分析、投融資模式分析及發展戰略研究;最后,報告對中國碳交易市場的發展前景進行了科學的預測。
碳排放權交易是通過建立合法的溫室氣體排放權利和總量控制目標,并允許這種權利象商品一樣買入和賣出來進行排放控制。它能夠發揮市場機制對環境容量資源的優化配置作用,調動企業控制排放的積極性,靈活地調節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使社會整體治理成本趨向最低化。博思數據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碳交易行業現狀分析及投資前景研究報告》共十八章。首先介紹了碳排放交易的內涵、市場結構及國外碳交易市場的發展經驗;然后報告深入分析了中國碳交 易的發展現狀及市場機制,并詳細闡述了深圳、上海、北京、廣東、天津、湖北、重慶七大碳交易試點市場的發展;隨后,報告對碳交易市場做了市場主體分析、投 資風險分析、投融資模式分析及發展戰略研究;最后,報告對中國碳交易市場的發展前景進行了科學的預測。
全球氣候變暖、溫室效應明顯、二氧化碳排放增多,一直是國際社會關注的重要環境問題,為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走節能減排可持續發展道路,碳交易市場逐漸在世界多個國家、地區建立起來。
中國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已在國內部分地區建立碳市場交易試點,在實現碳減排目標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從2011年開展碳交易試點。截至2014年6月29日,已啟動交易的試點省市累計總成交量約856萬噸二氧化碳,總成交額約3.38億元。我國已成為繼歐盟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碳交易市場。
2014年上半年,我國7個省市的碳交易市場全部開市,首個碳排放權交易所——深圳碳排放權交易所運行一周年,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雛形已經形成。建立全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已經列入中央改革領導小組任務之中,政府計劃在3年內出臺較為完善的相關政策,爭取在2020年建立起全國性碳市場。
報告目錄
第一章 碳交易相關概念及市場結構分析
1.1 碳排放交易的定義和分類
1.1.1 碳排放交易的內涵
1.1.2 碳排放交易的分類
1.1.3 碳排放交易的品種
1.2 碳排放交易市場結構分析
1.2.1 碳交易市場總體結構
1.2.2 配額碳交易市場結構
1.2.3 自愿碳交易市場結構
1.2.4 碳排放交易的主體對象
1.3 中國開展碳排放權交易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3.1 碳排放權交易的必要性
1.3.2 碳排放權交易的可行性
第二章 國際碳交易市場發展分析
2.1 京都議定書與碳交易市場
2.1.1 《京都議定書》簡介
2.1.2 《京都議定書》修正案
2.1.3 《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
2.1.4 “核證減排量”突破10億
2.1.5 2015年有望達成新協議
2.2 全球碳交易市場綜述
2.2.1 發展階段
2.2.2 市場特征
2.2.3 交易規模
2.2.4 供需態勢
2.2.5 價格分析
2.2.6 市場進展
2.3 主要碳排放交易體系
2.3.1 歐盟碳排放貿易體系(EUETS)
2.3.2 美國排放交易體系(CCX)
2.3.3 英國排放交易體系(UKETS)
2.3.4 澳大利亞排放貿易體系
2.4 歐盟碳交易市場
2.4.1 歐盟碳交易規模
2.4.2 歐盟碳交易價格分析
2.4.3 歐盟碳交易實施階段
2.4.4 歐盟碳交易市場機制
2.4.5 歐盟碳交易體系改革
2.4.6 歐盟碳交易經驗借鑒
2.5 美國碳交易市場
2.5.1 美國碳交易市場結構
2.5.2 美國芝加哥碳交易市場
2.5.3 加利福尼亞碳交易市場
2.5.4 美國碳交易發展策略
2.5.5 美國碳交易前景展望
2.6 其他典型碳交易市場介紹
2.6.1 澳大利亞碳交易市場
2.6.2 加拿大碳交易市場
2.6.3 日本碳交易市場
2.6.4 韓國碳交易市場
第三章 中國碳交易市場發展環境分析
3.1 政策環境
3.1.1 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
3.1.2 2014年新環保法解讀
3.1.3 污染物排放新標準
3.1.4 低碳產品認證管理制度
3.1.5 碳交易市場列入深改組任務
3.1.6 節能減排“十二五”政策導向
3.2 經濟環境
3.2.1 國民經濟增長態勢
3.2.2 工業經濟運行情況
3.2.3 固定資產投資形勢
3.2.4 產業結構發生標志性轉變
3.2.5 工業經濟結構調整陣痛期
3.2.6 碳交易推動低碳經濟發展
3.3 社會環境
3.3.1 各國碳排放情況
3.3.2 中國碳排放總量較高
3.3.3 我國污染物排放狀況
3.3.4 高耗能行業發展受限
3.3.5 節能減排成效初顯
3.4 技術環境
3.4.1 低碳技術轉讓途徑
3.4.2 中歐碳交易合作項目啟動
3.4.3 中國推動節能減排技術推廣
3.4.4 我國低碳技術創新面臨的挑戰
第四章 2013-2014年中國碳交易市場總體分析
4.1 中國碳交易市場SWOT分析
4.1.1 發展優勢(Strength)
4.1.2 發展劣勢(Weakness)
4.1.3 發展機遇(Opportunity)
4.1.4 發展威脅(Threaten)
4.2 中國碳交易市場規模分析
4.2.1 自愿減排交易規模
4.2.2 全國碳排放交易規模
4.2.3 區域市場碳交易規模
4.2.4 碳交易市場結構分析
4.2.5 碳交易市場企業規模
4.2.6 碳排放交易機構規模
4.3 中國碳交易市場發展特點
4.3.1 碳交易進入實際操作階段
4.3.2 多地碳交易市場量價齊升
4.3.3 碳交易價格發現功能顯現
4.3.4 金融機構對碳市場反映平淡
4.3.5 個人投資者參與熱情較高
4.3.6 碳市場供求需要調控干預
4.4 中國碳交易試點分析
4.4.1 選擇碳排放交易試點的標準
4.4.2 碳排放權交易試點部署情況
4.4.3 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建設進展
4.4.4 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比較分析
4.4.5 碳排放權交易試點面臨的問題
4.5 影響中國碳交易市場流動性的因素
4.5.1 市場開放程度
4.5.2 市場規模
4.5.3 供需關系
4.6 碳交易管理體制的總體框架
4.6.1 國務院層面
4.6.2 國家部委層面
4.6.3 地方政府層面
4.6.4 交易所層面
4.6.5 中介組織層面
4.6.6 專家學者層面
第五章 2013-2014年中國碳交易市場機制分析
5.1 碳交易機制發展綜述
5.1.1 《京都議定書》交易機制
5.1.2 碳排放配額的分配方法
5.1.3 歐盟碳排放配額分配機制
5.2 清潔發展機制(CDM)分析
5.2.1 清潔發展機制概念
5.2.2 CDM項目經濟機制
5.2.3 CDM項目開發模式和程序
5.2.4 我國CDM項目發展規模
5.2.5 CDM項目的交易成本
5.2.6 CDM項目相關機構及主要職責
5.3 中國碳排放試點項目配額機制比較
5.3.1 不同分配方案簡況
5.3.2 歷史法是主要方法
5.3.3 基準法使用有限
5.3.4 拍賣法有望興起
5.4 中國碳排放配額機制完善思路
5.4.1 首選免費分配減輕成本負擔
5.4.2 分配規則亟需詳細、透明
5.4.3 不同的方法會增加管理成本
5.5 碳交易結算機制分析
5.5.1 碳交易結算方式
5.5.2 碳交易結算的參與機構
5.5.3 碳交易人民幣結算分析
5.6 碳交易核查機制分析
5.6.1 碳交易核查的標準及流程
5.6.2 碳交易核查的監管機制
5.6.3 碳交易第三方認證核查
5.6.4 碳核查報告編制原則及方法
第六章 中國碳交易市場定價機制分析
6.1 碳交易價格的影響因素
6.1.1 政策變動
6.1.2 交易制度
6.1.3 能源價格
6.1.4 科技因素
6.1.5 供求因素
6.2 中國碳交易定價典型模式分析
6.2.1 深圳模式
6.2.2 北京模式
6.2.3 上海模式
6.2.4 重慶模式
6.3 制約中國碳定價機制發展的瓶頸因素
6.3.1 全國性碳交易市場仍未形成
6.3.2 缺少碳排放測量系統
6.3.3 缺乏完善的碳稅制度
6.3.4 不合理碳排放權分配方式
6.4 完善碳交易定價機制的制度基礎
6.4.1 碳排放量的監測和核證制度
6.4.2 企業碳排放權的會計計量和審計制度
6.4.3 相關法律制度
6.4.4 交易所制度
6.5 構建與多層次一體化碳交易定價機制
6.5.1 碳交易一級市場中初始拍賣的定價機制
6.5.2 碳交易二級市場的供求定價機制
6.5.3 碳金融市場的衍生品定價機制
第七章 中國碳交易試點市場分析——深圳
7.1 深圳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規模分析
7.1.1 交易規模
7.1.2 企業規模
7.1.3 會員規模
7.1.4 市場特征
7.1.5 履約情況
7.1.6 發展成效
7.2 深圳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分析
7.2.1 體系概況
7.2.2 覆蓋范圍
7.2.3 配額結構
7.2.4 獨特設計
7.2.5 運行機制
7.2.6 核查機制
7.3 深圳排放權交易所介紹
7.3.1 機構概況
7.3.2 組織結構
7.3.3 股權結構
7.3.4 發展規劃
7.4 深圳碳交易市場發展路徑
7.4.1 建立相對總量控制下的配額交易
7.4.2 完成企業碳排放量化、報告和核查
7.4.3 創立制造業的碳配額分配方法
7.4.4 注重制度建設和法制保障
7.4.5 注重教育培訓和能力建設
7.5 深圳碳交易市場監管政策解讀
7.5.1 《深圳經濟特區碳排放管理若干規定》
7.5.2 《深圳市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
7.5.3 《深圳排放權交易所現貨交易規則(暫行)》
7.6 深圳碳交易市場投資潛力分析
7.6.1 市場空間分析
7.6.2 社會效益分析分析
7.6.3 非現貨碳交易機遇
7.6.4 市場規模持續擴張
第八章 中國碳交易試點市場分析——上海
8.1 上海碳交易市場發展綜述
8.1.1 建設進程
8.1.2 交易規模
8.1.3 履約情況
8.1.4 第三方機構管理
8.1.5 前景展望
8.2 上海市碳交易市場發展特點分析
8.2.1 構建了較為完善的碳交易政策法規體系
8.2.2 形成了覆蓋廣泛的排放總量控制目標
8.2.3 初步建立了統一的碳排放核算、報告及核查體系
8.2.4 配額分配上采用歷史法與基準線法相結合
8.2.5 廣泛使用溫室減排量(CCER)用于配額抵消
8.2.6 以激勵機制推動企業參與碳交易
8.3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介紹
8.3.1 機構概況
8.3.2 交易規則
8.3.3 會員管理
8.3.4 信息管理
8.3.5 結算細則
8.3.6 風險控制
8.3.7 違規違約處理
8.4 上海市碳排放交易管理機制分析
8.4.1 配額管理
8.4.2 碳排放核查與配額清繳
8.4.3 配額交易
8.4.4 監督與保障
8.4.5 法律責任
8.5 2013-2015年上海市碳排放交配額分配方案
8.5.1 配額總量控制要求
8.5.2 配額分配方法
8.5.3 配額發放
8.5.4 配額使用
第九章 中國碳交易試點市場分析——北京
9.1 北京市碳交易市場發展綜述
9.1.1 市場機制
9.1.2 交易規模
9.1.3 履約情況
9.1.4 交易流程
9.1.5 前景展望
9.2 北京環境交易所介紹
9.2.1 機構概況
9.2.2 組織結構
9.2.3 對外合作
9.2.4 交易規則
9.2.5 配套細則
9.3 北京市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機制分析
9.3.1 碳排放管控和配額管理
9.3.2 碳排放權交易
9.3.3 監督管理與激勵措施
9.3.4 法律責任
9.4 北京市碳排放權交易相關法規解讀
9.4.1 《北京市碳排放權交易試點配額核定方法(試行)》
9.4.2 《北京市碳排放權交易核查機構管理辦法(試行)》
9.4.3 《北京市碳排放配額場外交易實施細則(試行)》
9.4.4 《關于規范碳排放權交易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的規定》
第十章 中國碳交易試點市場分析——廣東
10.1 廣東省碳交易市場發展綜述
10.1.1 配額規模
10.1.2 交易規模
10.1.3 履約情況
10.1.4 覆蓋范圍
10.1.5 個人投資
10.2 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介紹
10.2.1 機構概況
10.2.2 組織結構
10.2.3 交易規則
10.2.4 會員管理
10.2.5 收費標準
10.3 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機制分析
10.3.1 碳排放信息報告與核查
10.3.2 配額發放管理
10.3.3 配額交易管理
10.3.4 監督管理
10.3.5 法律責任
10.4 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相關法規解讀
10.4.1 《廣東省碳排放配額管理實施細則(試行)》
10.4.2 《廣東省碳排放權配額首次分配及工作方案(試行)》
10.4.3 《廣東省企業碳排放信息報告與核查實施細則(試行)》
10.5 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實施方案
10.5.1 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
10.5.2 總體安排
10.5.3 主要任務
10.5.4 保障措施
10.5.5 進度安排
第十一章 中國碳交易試點市場分析——天津
11.1 天津碳交易市場發展綜述
11.1.1 交易規模
11.1.2 試點范圍
11.1.3 市場機制
11.1.4 前景展望
11.2 天津排放權交易所介紹
11.2.1 機構概況
11.2.2 會員管理
11.2.3 交易規則
11.2.4 交易結算
11.2.5 風險控制
11.3 天津市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機制分析
11.3.1 配額管理
11.3.2 碳排放監測、報告與核查
11.3.3 碳排放權交易
11.3.4 監管與激勵
11.3.5 法律責任
11.4 天津市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實施方案
11.4.1 總體要求
11.4.2 重點任務
11.4.3 保障措施
第十二章 中國碳交易試點市場分析——湖北
12.1 湖北省碳交易市場發展綜述
12.1.1 交易規模
12.1.2 發展優勢
12.1.3 配額分配
12.1.4 投資主體
12.1.5 二級市場
12.2 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介紹
12.2.1 機構概況
12.2.2 交易規則
12.2.3 會員管理
12.2.4 收費標準
12.3 湖北省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機制分析
12.3.1 碳排放配額分配和管理
12.3.2 碳排放權交易
12.3.3 碳排放監測、報告與核查
12.3.4 激勵和約束機制
12.3.5 法律責任
12.4 湖北省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實施方案
12.4.1 總體思路
12.4.2 主要任務
12.4.3 重點工作
12.4.4 保障措施
12.4.5 進度安排
第十三章 中國碳交易試點市場分析——重慶
13.1 重慶市碳交易市場發展綜述
13.1.1 交易規模
13.1.2 覆蓋范圍
13.1.3 市場機制
13.1.4 市場特點
13.1.5 前景展望
13.2 重慶聯合產權交易所介紹
13.2.1 機構概況
13.2.2 交易細則
13.2.3 結算管理
13.2.4 信息管理
13.2.5 風險管理
13.2.6 違規違約處理
13.3 重慶市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機制分析
13.3.1 碳排放配額管理
13.3.2 碳排放核算、報告和核查
13.3.3 碳排放權交易
13.3.4 監督管理
13.4 重慶市碳排放權交易相關法規解讀
13.4.1 《重慶市碳排放配額管理細則(試行)》
13.4.2 《重慶市企業碳排放核查工作規范(試行)》
13.4.3 《重慶市工業企業碳排放核算報告和核查細則(試行)》
13.4.4 《重慶市“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和低碳試點工作方案》
第十四章 中國碳交易市場主體分析——排放企業
14.1 電力企業
14.1.1 我國電力行業減排標準提高
14.1.2 電力企業節能減排成效顯著
14.1.3 碳市場建立對電力行業的影響
14.1.4 電力企業參與碳交易的機遇及挑戰
14.1.5 電力企業參與碳交易的對策建議
14.1.6 電網企業參與碳交易的主要途徑
14.1.7 中國電力行業碳排放規模預測
14.2 石化企業
14.2.1 中國石化行業運行現狀
14.2.2 我國石化行業能耗居高不下
14.2.3 石化企業十二五減排形勢嚴峻
14.2.4 石化行業碳減排走向市場化
14.2.5 石化企業應積極參與碳交易
14.2.6 石化企業碳交易市場展望
14.3 鋼鐵企業
14.3.1 中國鋼鐵行業運行現狀
14.3.2 鋼鐵企業節能減排成效
14.3.3 鋼鐵企業減排形勢嚴峻
14.3.4 碳交易對鋼鐵行業的影響
14.3.5 鋼鐵企業納入碳交易體系
14.3.6 鼓勵鋼鐵企業參與碳交易
14.4 有色金屬企業
14.4.1 中國有色金屬行業運行現狀
14.4.2 有色金屬行業節能減排形勢
14.4.3 有色金屬CDM項目案例分析
14.4.4 有色金屬碳減排面臨的挑戰
14.5 水泥企業
14.5.1 中國水泥行業運行現狀
14.5.2 水泥行業節能減排形勢分析
14.5.3 碳交易可緩解水泥產能過剩
14.5.4 水泥企業碳排放交易實踐
14.5.5 水泥企業碳排放配額評估
14.5.6 水泥碳交易市場發展策略
14.6 建筑企業
14.6.1 建筑行業碳排放持續增長
14.6.2 碳交易推動建筑業綠色轉型
14.6.3 建筑企業碳排放交易實踐
14.6.4 建筑企業碳交易體系框架
14.6.5 建筑企業參與碳交易效益分析
14.7 造紙企業
14.7.1 節能減排促進造紙業轉型升級
14.7.2 碳交易對造紙企業的積極影響
14.7.3 碳交易對造紙企業的消極影響
14.7.4 造紙企業參與碳交易的措施建議
第十五章 中國碳交易市場主體分析——碳基金
15.1 國際碳基金運行模式分析
15.1.1 發展概述
15.1.2 運行機制
15.1.3 典型模式
15.1.4 經驗借鑒
15.2 中國碳基金市場發展現狀
15.2.1 發展特點
15.2.2 資金來源
15.2.3 籌資規模
15.2.4 運營期限
15.2.5 目標差異
15.3 國家級碳基金——清潔發展機制基金(CDMF)
15.3.1 清潔發展機制基金性質及用途
15.3.2 清潔發展機制基金制度建設
15.3.3 清潔發展機制基金資金來源
15.3.4 清潔發展機制基金使用方式
15.3.5 清潔發展機制基金發展方向
15.4 民間碳基金——中國綠色碳基金
15.4.1 中國綠色碳基金發展概況
15.4.2 中國綠色碳基金管理模式
15.4.3 中國綠色碳基金運作模式
15.4.4 中國綠色碳基金使用方式
15.4.5 中國綠色碳基金收益分析
15.5 中國碳基金市場發展策略分析
15.5.1 擴大籌資渠道,爭取財政支持
15.5.2 建立地方與國家合作的碳基金體系
15.5.3 加強對外合作提高技術與管理水平
15.5.4 循序漸進探索碳金融業務
第十六章 中國碳交易市場投資風險及投融資模式分析
16.1 中國碳交易市場投資風險預警
16.1.1 政策風險
16.1.2 經濟風險
16.1.3 項目風險
16.1.4 現貨市場風險
16.1.5 配套服務風險
16.1.6 違約風險
16.2 碳交易市場融資模式
16.2.1 配額碳交易
16.2.2 碳基金
16.2.3 碳金融
16.2.4 碳匯
16.2.5 碳稅
16.3 碳交易市場投資模式
16.3.1 直接投資現貨市場
16.3.2 投資碳基金
16.3.3 自行設立碳基金
16.3.4 經營CDM項目咨詢顧問公司
16.3.5 直接開發CDM項目
16.3.6 主導或者參與發起新的碳交易所
16.4 碳交易市場衍生品投資模式
16.4.1 碳期貨交易
16.4.2 碳遠期交易
16.4.3 碳期權交易
16.4.4 碳互換交易
第十七章 中國碳交易市場發展戰略研究
17.1 促進中國碳交易市場健康有序發展的戰略
17.1.1 發揮政府職能完善碳交易制度體系
17.1.2 建立統一的市場化碳交易市場
17.1.3 CDM與國內碳交易機制相協調
17.1.4 碳排放權分配應兼顧公平與效率
17.1.5 完善碳排放量測定與核算體系
17.1.6 健全相應金融配套服務措施
17.2 推進中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的路徑分析
17.2.1 建立企業激勵約束機制
17.2.2 建立碳排放核算標準體系
17.2.3 完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
17.2.4 科學合理分配碳排放額
17.3 發展我國自愿碳交易市場的對策措施
17.3.1 鼓勵企業主動參與碳交易
17.3.2 加強碳排放權交易制度建設
17.3.3 鼓勵探索創新碳交易相關產品
17.3.4 加強自愿碳交易相關配套建設
17.4 上市公司碳效率分析與產品開發建議
17.4.1 完善碳效率量化標準
17.4.2 出臺碳排放信息披露規則
17.4.3 推出適合國情的碳效率指數
17.4.4 開發碳交易相關產品
17.5 金融機構參與碳交易市場的投資策略
17.5.1 交易所投資策略
17.5.2 商業銀行投資策略
17.5.3 保險公司投資策略
17.5.4 證券公司投資策略
17.6 個人參與碳減排交易的投資潛力及建議
17.6.1 投資機會
17.6.2 投資建議
第十八章 博思數據關于中國碳交易市場前景預測
18.1 中國碳交易市場未來發展趨勢
18.1.1 從自愿到強制
18.1.2 從特定行業到整體經濟
18.1.3 從區域試點到全國市場
18.1.4 從一級現貨市場到二級金融市場
18.1.5 從國內市場到國際市場
18.2 全國性碳交易體系建設展望
18.2.1 碳交易體系基本目標
18.2.2 第一階段目標
18.2.3 第二階段目標
18.2.4 第三階段目標
18.2.5 第四階段目標
18.3 中國碳交易市場發展前景預測
18.3.1 未來形勢展望
18.3.2 交易規模預測
18.3.3 交易方式預測
附錄:
附錄一: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
附錄二:清潔發展機制項目運行管理辦法(修訂)
附錄三:中國清潔發展機制基金管理辦法
圖表目錄
圖表 國際碳交易市場總體架構
圖表 配額碳交易市場
圖表 自愿碳交易市場
圖表 2009-2013年我國生產總值及增長速度
圖表 2013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長速度
圖表 2013年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及其增長速度
圖表 2013年我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增速
圖表 2013年固定資產投資新增主要生產能力
圖表 2013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情況
圖表 2009-2013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情況
圖表 2013年貨物進出口總額及其增長速度
圖表 2013年非金融領域外商直接投資及其增長速度
圖表 2014年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及其增長速度
圖表 2014年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生產主要數據
圖表 2014年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速
圖表 2014年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主要數據
圖表 2013年全國廢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圖表 2013年全國廢氣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圖表 2013年全國工業固體廢物產生及利用情況
圖表 我國碳交易管理體制構架圖
圖表 CDM的潛在理論機制
圖表 中國政府CDM報審流程
圖表 制定經營實體DOE審定流程
圖表 CDM項目核查/核證流程
圖表 2013年中國ETS試點項目分配方法
圖表 碳交易核查的流程圖
圖表 深圳市管控單位2013碳排放量分布情況
圖表 2013-2015年深圳碳排放權交易體總體配額組成情況
圖表 深圳排放權交易所組織結構
圖表 2013年我國石化產業銷售利潤率
圖表 2010-2013年廣東省水泥熟料產能、產量變化情況表
圖表 廣東省已核準在建擬于2014年后投產的新型干法窯
圖表 可直接向國家發改委提交清潔發展機制項目申請的中央企業名單
本研究報告數據主要來自于國家統計局、環境保護部、發展與改革委員會、財政部市場調查中心以及國內外重點刊物等渠道,數據權威、詳實、豐富,同時通過專業 的分析預測模型,對行業核心發展指標進行科學地預測。您或貴單位若想對碳交易市場有個系統深入的了解、或者想投資碳交易相關產業,本報告將是您不可或缺的 重要參考工具。
數據資料
全球宏觀數據庫
中國宏觀數據庫
政策法規數據庫
行業經濟數據庫
企業經濟數據庫
進出口數據庫
文獻數據庫
券商數據庫
產業園區數據庫
地區統計數據庫
協會機構數據庫
博思調研數據庫
版權申明:
本報告由博思數據獨家編制并發行,報告版權歸博思數據所有。本報告是博思數據專家、分析師在多年的行業研究經驗基礎上通過調研、統計、分析整理而得,具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報告僅為有償提供給購買報告的客戶使用。未經授權,任何網站或媒體不得轉載或引用本報告內容。如需訂閱研究報告,請直接撥打博思數據免費客服熱線(400 700 3630)聯系。
本報告由博思數據獨家編制并發行,報告版權歸博思數據所有。本報告是博思數據專家、分析師在多年的行業研究經驗基礎上通過調研、統計、分析整理而得,具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報告僅為有償提供給購買報告的客戶使用。未經授權,任何網站或媒體不得轉載或引用本報告內容。如需訂閱研究報告,請直接撥打博思數據免費客服熱線(400 700 3630)聯系。